以台北市中古屋每坪均價55萬來說,每多一坪公設面積,就會增加55萬元的購屋成本。房地產專家表示,消費者在購屋前應審慎思考,屋內實際使用坪數是否足夠?額外的公共設施是否真有需求?以免增加不必要的購屋成本。

公設比低 不等於「虛坪」少

公設比多少才合理?台灣房屋智庫經理劉志雄表示,一般而言,樓層愈高,公設比也愈高,例如,5樓公寓的公設比約為8%~13%,7樓電梯住宅大約是16%~20%,12樓至20樓的電梯華廈公設比約在21%~26%。

房地產書籍作家Sway表示,屋齡10年以上的大樓,合理的公設比在25%以內;屋齡10年內的大樓,公設比在30%以內,這些應是可以判斷的標準。

Sway表示,公設比與實際公設不一定相符合,主要還是看社區實際有多少住戶一起來分攤公設;且公設比低,也不代表「虛坪」就比較少。

他舉例,一戶總坪數50坪的房屋,其公共設施有15坪,公設比30%;但當建商增做10坪雨遮後,總坪數變60坪,公設比反降低到25%。購屋者如果過度迷信低公設比,反會讓自己吃大虧,所以要特別留意這部分。

劉志雄指出,公設比高低並無一定的好壞,端視消費者本身的需求;如果鮮少使用交誼廳、三溫暖、游泳池等公共設施,只是徒增購屋成本,並還要支付後續維護費用。

公社比合理範圍:

5樓公寓:公社百分比8~13

7樓電梯住宅:公社百分比16~20

12~20樓住宅大夏:公社百分比21~26

注:民國90年以後之新大樓公社比皆超過30%
【聯合報╱記者何醒邦/台北報導】

arrow
arrow

    美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